临沭律师整理发表:
顺风车涉嫌非法营运滴滴命案
现在许多出行平台上的所谓“顺风车”,其实根本不是只接“顺风”的单,很多司机是以此为业,涉嫌非法营运。
潘轶:屡屡出事的“顺风车”,实际上一直以来处于钻法律空子的状态。
对于真正的合乘、顺风车,我个人持支持态度。
但问题是,现在许多出行平台上的所谓“顺风车”,其实根本不是只接“顺风”的单,很多司机是以此为业。
但是,司机通过注册顺风车,同时接受较低的车费,就可以规避网约车的高门槛。
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对顺风车作了特别规定,并把顺风车与其他类型的网约车进行了分开说明,即“规范发展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
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私人小客车合乘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人民政府应鼓励并规范其发展,制定相应规定,明确合乘服务提供者、合乘者及合乘信息服务平台等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国务院的这部指导意见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至于具体规范,应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制定。
在一些地方规定中,往往规定合乘行为以通勤时段为主,且每日有次数限制。
出行平台也应当根据法律制定相应的规则,避免出现“全日顺风车”这样涉嫌非法营运的状况。
否则,除了非法营运车辆之外,平台也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乘客遭侵害平台一般承担违约责任
一旦乘车过程中发生侵犯人身或者财产权的事件,出行平台往往主张自身仅提供信息服务,并非直接的承运人,以此来减轻责任。
李晓茂:现在诸如“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往往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车型,比如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等等。
无论具体哪种方式,乘客下单乘车,一般主要涉及的是合同关系和相应的违约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其责任类似于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有将乘客安全送至目的地的责任。
但这主要针对的是专车业务,在顺风车业务中,平台的角色类似于居间服务,甚至可能是免费的居间服务(如果未向双方收取费用),这和作为平台直接运营并收取提成等费用的专车业务还是有显著差别的,这就决定了平台不会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
由于通过出行平台下单叫专车、快车、顺风车和出租车后,具体的合同相对方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涉及三方乃至多方的合同关系。
一旦乘车过程中发生侵犯人身或者财产权的事件,出行平台往往主张自身仅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并非直接的承运人,以此来撇清关系、减轻责任。
而且从法律角度来看,要追究平台的违约责任一方面面临复杂的诉讼,另一方面最终获赔的金额未必会很高。
因此,虽然“滴滴”顺风车接连发生命案,而且被曝出此前已经涉及诸多刑事案件,但滴滴平台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出行平台涉及公共安全
对于整合了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等多种出行形式的平台来说,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信息服务企业,而是在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涉及公共安全。
和晓科:对于整合了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等多种出行形式的平台来说,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信息服务企业,而是在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涉及公共安全,可谓兹事体大。
在传统的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行业,对于车辆以及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门槛,还有公共安全方面的机制,以最大限度确保乘客和公众的安全。
世界上很多地方对出租车严格管理,并且至今不开放网约车,背后也有着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
对于体量庞大的出行平台来说,如果不能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不能完善各项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那么不应仅仅面临个案的索赔,而更应当接受相应的行政监管和处罚。
■相关报道
顺风车三个月发生两起命案
滴滴遭遇舆论挞伐监管风暴
据中新网报道,前有空姐乘客遇难,后有乐清女孩受害,短短三个月发生两起命案,滴滴公司被推向了舆论漩涡。
今次命案发生后,该公司内部管理饱受质疑,并遭到多地多个监管部门的约谈与责令整改,眼下,对于滴滴的监管风暴已经到来。
8月24日,浙江乐清女孩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途中,惨遭司机奸杀。3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
两案如出一辙,同是滴滴,同是顺风车,同是女乘客死于非命。
对此,交通运输部官网27日刊发评论文章 《堵住“滴血”的漏洞》,文章针对“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表示,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
两起血案,滴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滴滴在这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8·24”案件发生时,正值滴滴承诺的顺风车业务整改期。
事发当天,遇害者的朋友在接到“救命”信息后多次向滴滴客服求助,滴滴方没能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和救援措施,甚至警方两次向滴滴客服索要嫌疑人及车辆信息也遭到拒绝,致使救助行动延宕数小时之久。
当然,滴滴意识到事件“闹大”了之后,迅速发布声明称,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时间,滴滴内部成立了安全专项组,密切配合警方开展案件调查工作,提供了乘客和车主的行驶轨迹,协助警方14小时内快速破案。
同时也对受害人家属进行了探望,并正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事发后,滴滴声称“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然而,任何事后的补偿和追责都无法挽回已失去的生命。
目前,嫌疑人钟某已被乐清警方抓获。滴滴表示,经核实,钟某此前背景审查未发现犯罪记录,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含车牌号)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在接单前通过了平台的人脸识别。